腾讯叫停数字藏品业务,兜售行业红利期的日子过去了
共识价值的稀缺性,以及实用价值的稀缺性,是能真正能让数藏摆脱智商税的要素。
文|周鑫雨编辑|苏建勋
2022年11月16日,腾讯TME旗下QQ音乐叫停“TME数字藏品”业务,原团队部分成员进行了内部活水。
(资料图)
这是继幻核和腾讯新闻后,腾讯系业务与数字藏品再次割席。今年7月1日,腾讯新闻暂停发售数字藏品。而昔日被不少国内玩家视作最安全腾讯数字藏品平台幻核,在今年7月21日宣布停售。最迟宣布关停的TME数字藏品,实际上从今年6月30起就名存实亡,停止了上新。
作为消费市场的风向标,大厂的撤退也殃及了一众数藏平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下半年到目前,超过30个数字藏品平台出现停售、关停等行为。蚂蚁集团旗下数藏售卖平台鲸探也身陷滞销困境,对几款还未售罄的藏品进行了下架处理。
数字藏品,说白了是一种想象力经济。让用户心甘情愿买单的前提是,发行方能用数字藏品满足用户对权益落地的想象。这在海外,可能是对NFT升值的下注。而在弱化了金融属性的国内,持有者对数藏含有“购物积分”一般以物换物、以物换权的期待。
今年上半年,数藏市场还是一副百团大战的繁荣景象。速途元宇宙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1-6月,我国数字藏品发行平台的数量超过500家。通过财通证券研究的统计数据可发现,光3月、4月数藏市场的单月发行额,就超过了2021年全年数字藏品的市场规模。
可惜在这一充满投机、暴雷的赛道,被割韭菜的用户,耐心消磨殆尽。经历国内数藏市场野蛮生长的一年后,消费者心头似乎又涌上了与一年前看到孙宇晨花1050万美元买下NFT“Tpunks”头像时相同的疑问:一张图片,凭什么卖这么贵?
无法落地的用户权益,愈来愈冷的数藏市场
由于目前国内数字资产的价值定位存在法律空白,不少数藏平台并不支持藏品在二级市场的交易。因此,国内数藏并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规律,数藏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发行方的市场营销能力。
一名数藏平台创始人告诉36氪,刨除发行、分成、版权等费用,数字藏品的上链成本取决于联盟链的收费标准。但随着各大联盟链推出了开放联盟链模式,企业在无需搭链的情况下也可以低成本参与开发,节点费用下降了很多。“平摊下来,单件数字藏品在国内上链的成本在10-20元。”
在IP的加持下,一枚数字藏品的溢价十分可观。在国内头部数字藏品平台鲸探中,今年中秋节发布的月饼数字藏品“ayayi”,最便宜的一枚价格为5万元,最贵的一枚被报出了188888的“天价”。即便受到海外NFT熊市影响,数藏降价的同时增加发行量也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盈利。
数藏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可见的,相对地,消费者的权益在交易过程中几近隐形。
对不少消费者而言,给数字藏品上链是个极具仪式感的过程,同时也是数藏区别于普通像素图的本质所在——这一过程意味着消费者确立了对该图片的所有权。
但在现实情境中,“上链”是不少企业的“无成本”噱头。今年10月,消费者发现,宣称在BSN联盟链上链的平台“果冻数藏”实际上并未上链。
即便是上了链,在法规尚未成熟、上链门槛降低的当下,数藏的版权难以界定。上链可以保证数字藏品不可复制,但并无法保证原创性。支付公司“杉德支付”旗下的数藏平台“天穹数藏”就被爆出抄袭丑闻,抄袭而来的图片以999万的天价在平台上售卖。
不少平台也意识到,共识价值的稀缺性,以及实用价值的稀缺性,是能真正能让数藏摆脱智商税的要素。共识带来的社群,以及实用性带来的具象好处,是数字藏品需要赋予消费者的权益。
但在区块链底层技术尚未成熟的阶段,用户权益的兑现要经过较为漫长的周期。不少创业者选择将数字藏品和后续平台的用户权益一起绑定,本质和“游戏币”“消费积分”无异。
但实现数字资产的跨链流通、建设可落地用户权益的场景需要时间成本。一名链游创业者告诉36氪,从发行数藏完成初期资金筹措到完善后续赋权生态,时间并不短,“就拿PC游戏来说,开发起码需要3个月”。
即便是建立认可数藏共识价值的社区,目前大多平台采用的是拉微信群的方式。消费者的表决秩序混乱,也缺少持续维持共识的社区氛围。一名“鲸探”用户分享了自己在官方数藏微信交流群中的感受:一开始和群友聊得热火朝天,没人在意藏品的世界观,只在意哪个升值空间大。平台工作人员只会提醒抢购的时间点。后来自己在群里渐渐失去了热情。
在这段生态和体验的空白期中,平台赌的是用户的延迟满足,但用户极易产生被割韭菜的背叛感。
截至2022年11月25日,黑猫投诉【投诉入口】上“数字藏品”词条下投诉数量最高的5个平台,相关投诉理由以“暴雷”“无法交易”“无法退款”“诱导消费”“无落地权益”5个用户投诉中直接提及的维度进行编码。36kr制图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数字藏品”“数藏”词条下的投诉量截至11月25日,已达到了2942条。其中,导致用户产生退款想法的主要原因,也与数字藏品无后续应用场景、无法给用户赋权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第一桶金”只是开端
对于不少Web3.0项目创业者来说,发行数字藏品所得收入是创业启动初期的“第一桶金”,后续的项目也能对数藏缺失的应用场景进行反哺。
在政策不确定性尚存、消费回归理性、Web3.0泡沫轮番破灭的当下,资本对待Web3.0项目的态度已愈发谨慎。尤其现阶段区块链底层技术尚未成熟,难以支持传统零售、支付等高并发场景,因而不少投资机构对Web3.0项目超越Web2.0项目、跑通商业模式的可能性保留意见。
与其说服愈发需要确定性的资方,许多资金基础薄弱的Web3.0或元宇宙项目创企选择靠成本低廉、溢价空间较大、市场体量客观的数字藏品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再投入后续的业务建设。
但赋权用户的市场期待,决定了削弱金融属性的数字藏品难以单独形成业务闭环和实现商业化。
一方面,本质为想象力经济的数字藏品让消费者为之买单的前提是,在一张像素图之外还能赋予用户社交、经济回报等额外的落地权益。本质上,数藏应该成为后续用户权益落地场景的一张入场券,且权益需要具有可见性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建设面向C端消费者的数字藏品,意味着企业前期需要围绕C端用户的消费习惯、市场特性进行团队建设、资金投入以及发展路线的规划,与发展BaaS平台等B端业务所需的资源能力有较大的区别,从C端业务转向B端的投入并不低。
不少数藏从业者的共识是:做数藏创业要么不断提升内容运营能力面向C端消费者兜售IP,要么提升技术能力面向B端客户兜售上链、解决方案等服务。前者变现快,但难以获得长尾效应,盈利水平受市场情绪的影响较大;后者形成的商业模式较为稳健,但提高国内联盟链可信度、智能化和开放度具有较高的学习成本,短期内难以变现。
Web3.0项目已经过了业务all in的起飞时刻。“从业者的想象力要无限大,”一名投资经理说,“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做业务,每一阶段要做的是比大部分客户的想象力多出一点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