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网络 >

微资讯!“AI有灵魂”引发虚惊一场,我们能否跨越“恐怖谷”?

来源: 深圳房地产信息网 时间: 2022-06-25 06:40:41

文 朱昌俊

人工智能会打败人类吗?这个植根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担忧,似乎到了必须直面的关口。日前,一则关于“AI有灵魂”的消息,震惊了全球科技圈。谷歌一位软件工程师表示,有“开放式对话黑科技”之称的谷歌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LaMDA已经有了人一样的感知力,甚至具有了人的“灵魂”。随后,谷歌暂停了他的职务,并否认了他的说法。

公开信息显示,LaMDA是一个AI语言模型的名字,它专门用于对话,目标是与人类展开高质量的交谈,应用愿景是为谷歌旗下的搜索和语音助手等功能提供服务。通俗地说,它是一款专门用来“说话”“聊天”的AI机器人。类似的AI应用,其实在很多领域都已出现。但LaMDA之所以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就在于与之长期打交道的工程师发现,它居然“越来越像人”。甚至,被指已经“具有意识和灵魂”。所以,这位工程师向谷歌提出,在拿它做实验前,应事先征得它的同意,否则就有违道德伦理。


【资料图】

从一些对话记录来看,LaMDA似乎展示了让人吃惊的“人性”。比如,当被问到“(成为)一架真正好的纸飞机的秘诀是什么?”时,LaMDA反问道,“我首先要反问你,你指的‘好’,它的定义是什么?”甚至谈到语言时,LaMDA自然地用“我们”囊括人类与它自己,被指出人机差异时,它解释道:“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和人类一样的需求。”总之,很多回答超出了人类对AI机器人的想象力,由此也就触发了很多人内心关于“AI会不会比人更聪明”这份隐秘而真实的恐惧。

不过,综合目前专业人士的意见来看,“LaMDA具有意识和灵魂”的判断并没有足够的科学原理支撑。谷歌方面表示,LaMDA是一个自然语言模型,本质上来说,它的工作和谷歌搜索栏里的自动补全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通过给定的上下文预测用户的意图。只不过,当LaMDA的参数量达到1370亿这个量级时,它把这项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以至于可以短暂地欺骗人类。也就是说,LaMDA可能的确比一般的AI机器人更“聪明”一些,但它依然是在人给定的条件下工作,并不能说它有了意识和灵魂。

还有专家表示,LaMDA的回答之所以如此像人,与提问者的刻意引导有关。甚至有专家给出了一个比喻:声称它们具有人格,就相当于狗听到留声机里的声音后,以为主人在里面。随着关注度的上升,还有声音质疑,这起事件有可能是谷歌针对旗下AI产品的一次“自导自演”的营销活动。因此,所谓的“AI具有意识和灵魂”,不过是虚惊一场。

当然,此事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值得探讨的东西的确不少。一方面,从公众对这起事件的反应来看,大家对AI“战胜人类”“比人类更聪明”的担心,的确是客观存在的。这提醒科学界在AI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科普工作不能少。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大多数人对于AI的认知,以及对于“AI将打败人类”的担忧,主要是源自各类科幻小说、影视作品的“熏陶”。而这些“虚构”的AI图景,与现实当中科学意义上的AI发展和应用,到底有多大差别?又会带来多大的误读,继而放大人们对AI不必要的恐慌和偏见?对此,显然需要在AI与大众之间搭建一条科普、互动的桥梁,以提升全社会对于AI“真面目”的认识程度。

另一方面,随着AI研究和应用的快速推进,其技术伦理规范确实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次事件,其实就是由伦理之争所引发的。涉事工程师与谷歌争议的焦点,表面看是对于LaMDA是否具有灵魂的争论,但背后实质是在人工智能应用伦理上的分歧。并且,公开信息显示,这至少已经是谷歌第二次与员工在科技伦理问题上产生争议。如此现实表明,在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哪怕是在同一家公司内部,也会轻易触碰到伦理之争。

据此而言,尽早制定人工智能的科技伦理规范和标准,为新兴技术伦理治理设置好“红绿灯”的必要性已越来越突显。事实上,此前特斯拉CEO马斯克就主张,“对待人工智能,人类应该在条例法规上先发制人,而不是在发生问题后再采取监管措施”。当然,作为全新的事物,人类对AI的认知还存在太多的未知,伦理规范必须考虑到对风险与创新的平衡,这方面的工作可能比想象中更复杂。目前,全球都仍处于摸索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我国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强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伦理立法研究,这是我国发布的首个国家层面科技伦理治理指导性文件。

仅就这起个案来看,所谓“AI机器人已经有了意识和灵魂”的判断,并未获得足够的科学支持,对此,我们大可放下心来。并且,AI机器人越来越聪明,与它是否有灵魂,严格说也是两个概念,不该被混为一谈。比如,科幻作家刘慈欣就有一个被广为传播的说法:“AlphaGo赢不了柯洁,恼羞成怒,拿起棋盘往柯洁脑袋上砸”,这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而我们距离这一步,显然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所以,眼下就过于担心人工智能会威胁、超越人类,未免有点反应过度了。

但着眼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持续推进,思考并积极应对人类如何跨越“恐怖谷”,以一种理想的方式处理好人与AI的关系,依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恐怖谷”的概念,是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的主要理论就是: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而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一个特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又会再度回到正面。从这次“LaMDA事件”所激发的公共反应来看,我们或许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期。在这个阶段,如何减轻社会对AI发展的反感乃至恐惧,值得从企业到监管机构严肃作答。

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标签: 虚惊一场